文章来源: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期
采访日期:-08-14
文/庞凌波,叶扬
写在开头
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刘玉龙主医院医疗综合楼、医院新城区分院、青海海北州中藏医康复医院相继落成或即将落成,值此新冠疫情特殊时期,《世界建筑》就医疗建筑专项设计及其理论的多个方面采访了刘玉龙院长。
WA:医院建筑设计方面的多年经验,请您谈一谈中国医疗建筑走过了哪几个阶段?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刘玉龙:现代意义的医学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由西方教会传入,那之后的大概30~40年是起步阶段。年,中国进入普及医疗阶段,建立了分级诊疗制度。年代以后是高技术医疗阶段,医疗功能和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在这个阶段我们引进了非常多的大型医疗设备,还建造了医院。
近10~20年相对更难定义。有一阶段做了比较多的市场化探索,当前对基本社会医疗保障的呼声更大。“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保障人民健康的制度安排。做好预防、保健,做好健康人群的健康维护以减少疾病治疗的投入是现在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