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颠覆认知丨朱良春金元四大家就是四大偏执,
TUhjnbcbe - 2021/3/31 18:17:00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_4785588.html
导读

本文为访谈国医大师大师所写,正如朱老所言:英雄肝胆,治病要有胆识,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用大剂的要用大剂,不要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当用则用。许多有成就的中医都有点“偏执”。金元四大家就是四个大“偏执”,各有各的主打观点。直到十几年前,他和李可遇到,李可满头白发,还拉住他的手叫“老师”,我说,不敢当,我现在用药谨慎,不像你那样胆大有魄力。

作者:医院

朱良春首届国医大师

年生于江苏镇江丹徒,后迁居南通市,年12月13日去世。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医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良春18岁拜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跟随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临诊,被弘一法师称为“善疗众病”的“大医王”。擅用虫类药治疗风湿骨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有“虫类药学家”、“五*医生”之称。他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是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学习、研究、应用虫类药的范本,也是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后,系统、详细论述虫类药,并作实物对照的第一人。

英雄肝胆,治病要有胆识,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用大剂的要用大剂,不要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当用则用;

过去一些医家担心动物药有*性,动物的异体蛋白质确实能对一些人体造成过敏,但这些溶血性*素、神经性*素在动物死后就分解了。

许多有成就的中医都有点“偏执”。金元四大家就是四个大“偏执”,各有各的主打观点。

直到十几年前,我和李可遇到,他满头白发,还拉住我的手叫“老师”,我说,不敢当,我现在用药谨慎,不像你那样胆大有魄力。

吕玉波(医院名誉院长)

陈达灿(医院院长、朱良春弟子)

陈*红(医院青年医生、朱良春弟子)

1请成才之道:我学医是因为生病才萌发的

吕玉波:中医界有一个“朱良春现象”,说的是您安居一隅却名扬全国,成为公认的中医泰斗。您有什么成才的奥秘?

朱良春:我曾经概括了三句话,叫“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望文生义,一个是学好经典,一个是做好师传,最后一个更重要,就是临床实践。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好医生。

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继承、创新两方面,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家,仓公、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李时珍以及清代的温病学家,都有师承,都是精研经典的,才能成为一代名医,在学术上推演发扬、革新创造。中医药学,如不熟读经典、跟随名师、深入实践、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造诣的。

陈达灿:据说您是因为生病而立志要学中医的?

朱良春:我学医是因为生病才萌发的。读中学时,得了肺结核,辍学了,后来吃中药吃好了,我因此决心学习中医。我开始跟孟河医派御医马培之先生的孙子马惠卿先生学医。马先生当时已经65岁了,教我们读经典的是大师兄。我们读书比较辛苦,都是读木板的书,没有句点,大师兄帮我们圈点、断句,会背了,再圈点下面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对主要的、精辟的、好的段落一定要熟读。慢慢的,内涵精义就理解了。

说起熟读经典,我认为,《*帝内经》并不是纯粹的医书,里面有许多道家的思想,是道与术的结合体。内经的很多东西都是从《易经》当中来的。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之理,是最高的,所以必须以道论医,也就是,从哲学、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解读内经,才能读懂、读通、读透。

中医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还有很多宝藏没有被发现,没有被阐明。举个例子,内经的《灵枢·五色篇》说,“阙上者,咽喉也”,阙,两眉之间谓之阙,也叫印堂。这6个字,看似简单,却很管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江苏南通,白喉大流行,一下子发病多人,白喉血清供应不上,这样西医就基本没办法了,只有求助中医和针灸。

那时候,我当院长,一方面用中药如神仙活命汤、养阴清肺汤等,同时根据这6个字,用短针在印堂上一寸向下平剌“阙上穴”,留针,用胶布粘起来,既不疼,也不出血,止痛快。针刺了之后,半个小时咽部疼痛、不适的感觉就好多了。半天后开始退烧,第二天,白喉伪膜开始脱落了。于是许多的白喉病人都来找我们中医治疗,一共观察例,痊愈例,白腐脱落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这个例子说明,《*帝内经》里很多精辟的东西,我们发现得还很少,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2师承之道:恩师章次公赠16字,终身难忘

陈*红:师传是关键。您的恩师章次公先生对您影响很大,他赠给您的这方印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16个字,有怎样的寓意?

朱良春:中医古代的教育模式就是师带徒。徒弟和老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有的老师善于表达,会把经验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有的不善于表达,言简意赅,就说这么一两句话,全靠你去理解、体会。

章次公先生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他是镇江人,大我13岁,不到30岁就是当时上海的名医了,年到卫生部当中医顾问。他是一个革新家,在年就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观点。他有“小孟尝”的美誉,经常收留一些有困难的亲友,吃住在家,碰上求救的学生,身上未带钱,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高档皮袍子典当了去。他非常体谅穷人,被称为“平民医生”,这对我影响很大。

章先生对学生非常客气,不叫我朱良春,而叫我“朱世兄”,很亲切。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是孤岛,我生活来源断了,章先生就医院坐诊,我就半天给难民看病,半天到章先生那里抄方学习。工薪12块钱一个月,我包括交通费共用去8块钱,多4块钱就买书。

年我毕业时,章次公先生送我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当时我不能完全理解,就问老师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四句话是教你做医生的四个准则。

第一,性情要温柔,对待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温和、温柔,要体贴病人;

第二,英雄肝胆,治病要有胆识,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用大剂的要用大剂,不要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当用则用;

第三,神仙手眼,你要明察秋毫,知微见著,看到很细微的症状,就要预计到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病,要看得清、辨得明;

第四,菩萨心肠,要关心、体贴病人,像菩萨那样的慈悲。不但做医生这样,做人也应该这样。

到现在70多年了,我谨遵师训,但离章先生的要求还很远。我现在也没有放松学习,每天用眼睛的时间还有十几个小时,务求“每日必有一得”。我这个人很愚钝,人家过去说我是书呆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娱乐在哪里,在书里头。我感到,书中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领会。

3学术之道:您一开始怎么敢用这些“*药”?

陈达灿:您善用虫类药,治疗痹症、肿瘤等疑难杂病,年就著述出版我国第一部虫类药专著《虫类药的应用》,用药可谓“胆大心细”,前几年跟您整理再版这本著作,受益很大。您一开始怎么敢用这些“*药”?

朱良春:中医用虫类药有悠久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列了28种,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收载了种。过去一些医家担心动物药有*性,动物的异体蛋白质确实能对一些人体造成过敏,但这些溶血性*素、神经性*素在动物死后就分解了。事实上,动物药富含酶、多肽、氨基酸、蛋白质等,中医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穿透剔邪、通经活络、熄风定惊等作用,非草木药所能比拟。

虫类药具有较猛的破积化淤作用,现代药物实验证明有一定的抑制癌细胞作用。在临床治癌过程中,我常用到斑蝥、壁虎、地鳖虫、蝉蜕、蟾蜍、地龙(蚯蚓)、僵蚕、蝼蛄、全蝎、凤凰衣、蜈蚣等虫类药物。如地鳖虫,这是一味平和的活血化瘀药,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虚弱者也可用,可治疗慢性肝炎。

又如蜂房,古书讲它是一种攻*疗疮的佳药,我发现它还能温肺肾,止咳化痰。常将蜂房末3克(小儿酌量)、鸡蛋一只(去壳),放在锅内混合,不用油盐炒熟,饭后一次吃下,每日1—2次,连吃5—7日,对久咳不已的慢性支气管炎效果不错。虫类药的应用有广阔前景,要不断探索实践,通过人工培育保证药源,注重剂型改革,方便应用提高疗效。

4传承之道:有成就的中医都偏执,金元四大家就是四大“偏执”

吕玉波:朱老,很感谢您年起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南下,为我们广东带徒,现在有一批学生都成长起来了。您打破门户之见,治学兼收并蓄,重视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对于李可等老中医的探索突破也大力支持,这种胸怀,让我们特别佩服。

朱良春:中医药是中华国粹,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断掉。过去有些老中医比较保守,所以我提出来“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知识你带到马克思那里去,有什么意思?我们这一批老中医,尽我们的所知所能,竭尽全力传授。我们是同道,可以相互交流。我们懂的,当场答复你;我们不懂的,回去查查书,再思考,然后答复你。

中医的生命在于实践,检验实践的水平是看疗效。不管你是西医中医,是哪一科的,没有疗效的医学都是空的。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西医是辨“病”,各有所长,要结合起来。我发现,许多有成就的中医都有点“偏执”。金元四大家就是四个大“偏执”,各有各的主打观点。

李可先生是山西灵石县的老中医,自学成才。我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虫类药的应用》文章,他看了,受到启发。乡下的虫子很多,屎壳郎、蚯蚓、地鳖虫到处都是,他就收集这些东西,一用,效果很好。直到十几年前,我们遇到,他满头白发,还拉住我的手叫“老师”,我说,不敢当,我现在用药谨慎,不像你那样胆大有魄力。

李老是扶阳派,善于用附子、干姜、肉桂、细辛,都是大剂量,附子多的时候用到克,大大超过药典规定的量,用于回阳救逆,抢救心衰病人。前几年有些争议,但我也吃过他的药,感觉他在这方面是有丰富经验的,配伍得好,特别是危急重症,屡起沉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今年去世了,我很伤心。

《千金方》说:“人命至重,有贵于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我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事实上大部分病症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找到“证”的本质。如果说不能治,那是我们尚未认识确有疗效的“未知方药”的缘故,但总会找到。我对中医发展充满信心,要敢于去攻克疑难重症,不要迷信权威,必须兼容并蓄,融汇百家之长,允许争鸣探索,才能进步。

5请养生之道:70多年每天一碗“长寿粥”

朱良春年过九旬,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还能诊病带徒。说起养生之道,他说,关键是心态平和,生活规律,而且每天吃“长寿粥”。那是他和母亲一起创制的,坚持吃了70多年。

“长寿粥”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配伍得当,不会大热大寒,适合大多数人吃。功效在于调和五脏,使正气充足,精力旺盛。

长寿粥

*芪克,绿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莲子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

把*芪放到砂锅里,加适量水先泡20分钟,然后煮15分钟,把水滗出来,再加一碗水,煮开之后也滗出来,把这些水合在一起,去煮粥。把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大枣清洗干净,倒进砂锅,再倒进*芪水,盖上盖,开大火,煮开之后换小火煮40分钟,把洗干净的枸杞倒进去,再煮10分钟即成。

煮出来的粥是5天的量,可一次由五个人分食;也可每天吃一碗,分5天食。如果体质有偏颇的病人,吃前最好先咨询中医,增减分量。

您的专属导师已上线!无论是解答困惑、疑症咨询、学习中医、领取资料,都可以添加导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颠覆认知丨朱良春金元四大家就是四大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