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说: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大学生陈景维,是今年总统教育奖得主之一,阿嬷与慈济志工分享他的荣耀。疾病无法限制景维实现梦想,他积极生活,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最后一天。(摄影/萧耀华)
一日修行就要耐劳
9.1《农七月?十四》
初发心不变,堪得起磨练,即使辛苦也甘愿欢喜。
点滴累积也会有进步
五位近住女前来请求圆顶,上人期勉:「人间就像大火炉,若没有经过高温大火淬炼,没有经过大槌的敲打,就不成器;而且在此之前,要用心把材料准备好,因缘具足才能冶炼成器。」
「你们与慈济有缘,应该也要说是与我有缘,才能在精舍过了这么久的修行生活。要成就一尊佛,必须经过无法计算的长时间,生生世世经历不同的修行境界;而我们要从发心的那一刻开始,就恒持这一念心,不论时间多久,这念道心不变,直到成佛的那一天。」上人且言,无论从发心之初到成道之时要经过多久,只要恒持初心、坚定道心,长久劫也如同一剎那间,一剎那间可以成就久远劫,方向始终不变。
几位师姊从学生时期就接触、认识慈济,也认定人生方向就在慈济,直到发心修行,走入静思道场,经过几年的近住女生活,也堪得起生活上、人事上的磨练,这一念心志笃定不变。上人肯定大家并分享自身经验,年轻时的家庭经济还不错,许多家务有佣人打理,后来天天到慈云寺跟着常住一起做事、下田,或是煮了点心,骑脚踏车送去田里。有一段时间因为生病,常住出坡,自己无法去,就负责洗涤常住每天更换下来的衣服。以前修行者穿的衣服是用白布染墨水,洗了以后还要浆过再收起来。
「修行就要耐劳,即使这些事在家里不曾做过,现在下决心要修行,就要用心去做。苦不苦?一点苦都没有,很甘愿,就像我常说的『甘愿做,欢喜受』,心情很甘愿,做得很欢喜。大家若有修行的心,就要很甘愿入道场,而且要堪得起苦磨;若发心修行却不想吃苦,就不算修行了。」
「常常教大家时时反省、忏悔,因为我们都还是凡夫,起心动念、习气动作,不可能完全没有错误。只不过我们在修行道场里,天天听法,若有用心,点点滴滴的法水流入心中,点滴累积也会有进步,也会累积出道气。比较担心的是滴入心中的法水少,烦恼习气却很多,所以被法水洗净的心地很快又被污染了。大家有心想要修行,这一念心很宝贵,但是要用智慧看清楚修行道场再做选择;看清楚了,也立下了志愿,在自己所选择的道场修行,才能天天甘愿欢喜,安心闻法,让点点滴滴法水滋润心田,让道心法种萌芽茁壮。」
上人形容修行如同耕心田,自己的心地要靠自己耕耘,而且要把握时间、把握因缘吸收法水入心,不要放任法水流过,或是被烈日蒸干,使得心地干旱,无法增长慧命、成就道业。「时间过得很快,我们都要好好把握。为了不辜负大家要来跟随师父的这念心,所以『拖命用力』在传法,也希望你们闻法能受用,将来也能将你们的精神理念往下传承。」
「你们都是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第一代,静思法脉的修行精神就是『自力更生』,我们的生活不是靠布施,而是靠自己的力量,还能够为众生付出。所以我们要立典范,带动大众为苦难人付出,行菩萨道,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理念。」上人强调静思道场的修行者,永远要护持慈济,立人间菩萨的典范,带动在家居士行人间菩萨道,这是法脉宗门永恒不变的方向。
秉持一念心走到现在
上人与一位师姊谈及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有高学历,而自己的成长背景与现在大不相同,没有这么好的就学条件;早年女孩子长大以后就是结婚,承担家庭,无法像现在的女子有这么多人生选择。而自己决定出家,是因缘所成,也是对于人生的方向选择:身为女子,难道一辈子只能为一个家提着菜篮,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起了这个念头,就决定出离小家庭,为众生担起利益天下的责任与使命。
佛教里有许多菩萨,其中二位与人间最有缘的菩萨,一位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萨,甘愿走入最苦的地狱为众生拔苦;一位是「千处祈求千处现」的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上人认定这二位菩萨都是学习的方向。
「既然确立了人生方向,不要为小家庭提菜篮,要为天下众生挑米箩,就秉持这一念,几十年一路走到现在,挑着四大志业、八大法印的重担,从台湾遍及国际。」上人说,除了决定出家修行时的那一念心,还有上印下顺师公上人给予自己的六个字叮咛──为佛教,为众生。为众生,已经将慈济大爱扩及国际,救助无数苦难人;为佛教,现在要更加努力,把握在联合国会议发声的机会,让全球人真正认识佛教,认知慈济人就是秉持佛教精神,在国际间发挥爱与善。
上人说,慈济走过半世纪,路已经铺平、大道已经开拓,有几十个国家地区有慈济志工,将慈济精神落实在当地,并且带动出精进的本土志工。世界各地都需要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广播善种子,才能发挥净化人心、祥和社会、让世界和平的力量。
上人表示,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精神,就是入世行菩萨道;要入世就无法脱离俗事。虽然出家修行者是出离小家庭,但是静思道场的修行方向是自利利他,而非从此不问世事。「修行主要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但还要更进一步辅导众生,这就是菩萨行;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还要觉他,才是真正做到自利利他。希望佛教徒对佛法要有真诚的信仰,用热情投入人间,否则佛法永远无法站在世界的平台,让世人广为接受。」
本文选自慈济月刊集
感恩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