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说: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大学生陈景维,是今年教育奖得主之一,阿嬷与慈济志工分享他的荣耀。疾病无法限制景维实现梦想,他积极生活,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最后一天。(摄影/萧耀华)
二十五至二十六日有尊严的晚年
9.25~26《农八月?初九至初十》
敬老尊贤不是在形式上,而是发自内心尊敬,感恩长辈一生为家庭和社会的付出。
历史相片里的人
汇整「慈济大数据」,出版「慈济大事记」,是上人一直记挂于心之事,二十五日,团队报告后,上人提起曾经建议在花莲静思堂的展览空间布置一棵「慈济树」,每一片叶子代表一位慈济人,里面有这位师兄或师姊的故事。由于慈济人与慈济事信息庞大,当年难以做成,然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现在有各种电子界面,以及网页的「超连结」,可以收录、归纳与展示庞杂的资料,连影音、相片资料都可收存,可善用之。
上人笑谈现在诸事多仰仗科技,且传讯便利,早年精舍大殿刚建好,是没有电话线的,为了做慈济,还是靠郑柏师兄协助精舍申请架设电线杆、拉线路等等,装设了这个区域的第一支电话。现在人手一支智能型手机,已经是「无线」时代了。
「慈济五十五年了,回想这五十五年走来的路,真的感到因缘不可思议;最初的『竹筒岁月』,三十个人每天存五毛钱,一个月合起来四百多元济贫,这个方法由全球慈济人在世界各地运用,缅甸居民即有「米扑满」,每户每天存下一把米,响应的人愈多,每月累积的米量愈大,可以救助愈多贫苦居民。这都是很重要的『事记』,也是有历史意义的『数据』;早期人少力弱,现在人多力大,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如果能在各地落实这分精神,就能为人间做愈多好事,这是值得书写与流传的历史。」
上人说,早期的历史相片里,每一位都是慈济历史的重点人物,虽然大多往生了,但是他们的儿女还在,如果每一位的资料都能补齐,而且经过有系统的归纳整理,可以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前来查找,让每一位人间菩萨史迹世代流传。
上人勉励大家合和互协,发挥各自的优点与长才,统整想法与做法,运用科技,把握时间,加紧脚步,一步步踏实迈进,整理好慈济五十多年的「数据」与「事记」。
本文选自慈济月刊集
感恩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