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戳右下方音标,听精彩诵读↓↓↓
读罗韬老师“移花就镜”系列有得
作者丨杨忠颖
罗韬老师是位资深的文化人、学者,一位真正潜心研究汉文化、诗词歌赋书画的大家!近来有幸读到他的授课作品“移花就镜——《廿四诗品》与诗书画印通赏”,获益良多,也有些所得感悟想言发。
“移花就镜——《廿四诗品》与诗书画印通赏”,是一系列主题,以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为提引,结合历代先贤诗书画印的经典名作,分门别类,互为引证,旁征博引,剖析明理,上下纵横的文学艺术通论。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学术性和研究价值!
兹试举《纤秾》一篇,“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司空图《诗品》)
罗韬老师论:“纤秾,是精微而华艳。纤秾与冲淡是兄弟关系。纤秾与冲淡是共时性的,可以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冲淡如流于枯淡,则救之以华艳,纤秾如流于浮艳,就救之以沉着。”罗韬老师认为,“不认识纤秾,不足以知冲淡;不认识冲淡,亦不足以知纤秾。”
这观点是具有开创性和辩证思维的。罗韬老师又举陶渊明《桃花源记》与王维《桃源行》为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王维)
两相对比,互相映衬,以冲淡之笔,展纤秾之美。两作文体不一,诗人异代,陶渊明得其文章之神,王维得其诗韵之妙,真可谓绝乎!
诸如此类,融通于书画印,罗韬老师皆罗列求证,资料详实,精益求精,各展其绝!(书画印,超出笔者学识范围,此不展开论述。)
这里可延伸解读讨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王维的《桃源行》,一脉相承,各成经典。我认为还在于他们各得文体之美、手笔之神,风韵骨秀、独具匠心,方可各尽其妙。
艺术审美,意趣志向虽可融通,然亦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神通,各有各的殿堂,是故诗书画印,罗韬老师分门别类,加以引论阐述。此治学大家之风范!
反观今时今日的文坛诗社有些怪现象,不懂文体之妙,不辨艺类之工,不谙文法之用。举个例子:有的人把诗歌写成断行的小说,把小说写成空壳的散文,把散文写成吃饱了哼哼两句的鸡汤。敢问,这些现象有没有?!可谓比比皆是。
难道断行就是诗歌,符合格律就是诗词?!
譬如“今天吃饭后,果品很香甜”,按照《通韵》,符合“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就认为是格律诗了,把口水话、大白话符合格律就写进诗的,在我所遇者不在少数。
另有诗者,只要写得不符合格律,就说此乃“古风”。须知古体四六言,五七言,杂言,乐府歌行,皆有其文体之宗,流派之源,笔法之本。
又有刻求奇崛艰涩者,若“庚子乙酉壬午日,晡炙八百里驳罼”,堆砌晦涩文字,生僻典故等,皆是走偏了的诗家。
文体格式,辞学手法这是硬功夫;学识修养,胸怀格局则是软实力。就好比,人无骨则不立,骨无肉则不活。
无论治学还是搞创作,要像罗韬老师那样深挖精研,然后乃可融会贯通,尽穷其美。“移花就镜——《廿四诗品》与诗书画印通赏”,虽谓通论,实则专攻。
提示
本平台刊发或转载的作品,只是为了传播,并不代表我们的观点!
(本文图片源自作者)
责编丨罗 红
复审丨谭纯慧
校对丨徐静媛
诵读丨杨 洁
制作丨张朝青
点下面链接,看作者更多精彩我是契约儿媳(十四)丨杨忠颖
谢谢你,无障·爱的世界|杨忠颖
他是我的老师|杨忠颖
作者简介杨忠颖,笔名“水影晃树”,四川自贡人。年生于教师家庭,由父亲背着完成了学业,因不幸罹患罕见病“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常年支撑着羸弱的病体坚持写作,尤擅诗词歌赋,对联散文小说等。其作品多有获奖,如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三季征集令二等奖,晋江市首届残疾人征文比赛二等奖,《天府诗会》原创诗歌一等奖。最喜欢的格言:残疾不代表不行!
诵读者雨娘原名杨洁,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華诵读会会员、中国傩戏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声乐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导演学会会员、南通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联驻会副主席。欢迎投稿
《爱传递》以“弘扬爱心、鼓励善行、传递正能量”为宗旨。向残障朋友和社会公众征集传递爱心、自强自立、弘扬正能量的稿件,体裁不限。欢迎踊跃投稿!
详情
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没有人不能帮助别人。中国有万残障人,他们很多人在接受爱心帮扶的同时,也在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残障人士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本公众平台是展示残障人士传递爱心,自强自立,弘扬正能量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