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说: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大学生陈景维,是今年教育奖得主之一,阿嬷与慈济志工分享他的荣耀。疾病无法限制景维实现梦想,他积极生活,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最后一天。(摄影/萧耀华)
十三至十四日见证
9.13~14《农七月?二十六至二十七》
船过水无痕,但是搭船的人确实已经从此岸到达彼岸;要及时留录历史,为后代作见证。
人间经藏,步步留史
由文史单位整理的《法脉宗门纲要》经摺本,虽然只是简略记述历年慈济重要史料,但是随着志业脚步迈进,慈济事愈多、范围愈广,内容就愈写愈长。九月十三日,上人与文史处、编纂处主管同仁谈话,提及虽然慈济历史不算长,但是五十多年的史料很丰富,而如此丰富庞杂的慈济事,都是所有的慈济人做出来的。
上人说,经摺本的最前面,慈济刚起步时,只用几句话就可以写完当年的大事记;创立慈济的一念心也像这般简单,只因看见了贫病无医之苦,希望凝聚人人的爱心力量做救济,所以和常住与会众从每天存五毛钱做起;也因为做慈善,看见贫病相依的苦相,深感花东医疗资源匮乏,再不自量医院。
成立慈济、创立四大志业与八大法印,都有其因缘与社会背景故事,都脱离不了人间苦难。上人表示早期几位既贫又病的慈济照顾户,都让自己印象深刻;每一则苦难人生故事,以及慈善救济、关怀过程的经验与感触,都是推进慈济志业的动力。像第一例医疗个案卢丹桂女士,其眼疾在慈济协助就医治疗后没有起色,而后因为生活困苦,与丈夫口角后轻生,其一生甚是坎坷。
台东吴发先生亦是双眼失明,住在墓地里,前去访视时已是*昏,他整个人邋邋遢遢,正在破草屋里吃东西,一碗糊糊地看不出是什么食物;屋里只有烛光一闪一闪,唤他名字时他转过头来,嘴巴糊满了食物,甚是吓人。原本慈济也要协助他就医治疗,但是医师检查之后认为他失明已久,无法靠手术挽回视力,这也是一个让人觉得很遗憾的个案。
陆续获报几个个案,都是因为生活贫苦,没有及时治疗,拖延到无法收拾的严重程度,由慈济接案送医,有的已经无法挽回生命,有的则是靠截肢保命。每一则个案都展现了人间至苦的苦相,也犹如一阵阵风,催促着志业的脚步往前进。
「打开这本《法脉宗门纲要》,刚开始几年只要简简单单,几十个字就写完了,但是愈后面篇幅愈多。其实在刚开始那几年所说的话,虽然简单,但是每一句都做到了。很感恩有人整理,可以让人回溯历史,但是这些简单几个字带过去的内容,还是不能让人充分理解当时的背景故事,唯有曾经走过这一段路的人,一看就会觉得很宝贵,回忆起完整的历程。」
上人说,最初和自己一路走来的人大多已经往生,即使健在也已经年迈,要回顾、追溯当年,记忆与事实难免有出入,当时所写的书信文字也老旧破损或遗失。在生命长河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如果没有及时留录与保存,很容易就随着时过境迁而完全消失了。
「在这五十多年间,我们真的做了不少事。今年疫情爆发后,与海内外慈济人透过视讯连线,慈济人都说,听到师父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让我觉得我说的话还有用、还有人会听,我还有责任,要尽我的生命努力说话、做事,就如蜡烛燃烧到最后,即将熄灭以前,还能发出更亮的火光,这是最近我对自己的鼓励。」
上人请文史单位的主管同仁共同负起责任,将慈济文史妥善汇整出版。即使说过去的事如同「船过水无痕」,但是搭船的人确实已经从此岸到达彼岸;时间不断地流过,也不会留下痕迹,但是人随着时间成长、衰老,这都是看得出来的。一件已经成就的事,是什么时候起因,什么人在什么因缘下着手去做的,都要做好纪录,何况慈济史并非久远得无法考证,是与现代的台湾史、国际史同步进行的,当下发生的事要有人及时记录,才能留下不增不减的真实历史。
本文选自慈济月刊集
感恩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