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西去,关山静默,盘水哀思,心栗手悼,书不成字。
1月17日上午10时,关岭自治县殡仪馆哀乐低回,气氛肃穆,灵堂摆满了花圈,不少人低声啜泣。上千名干部群众自发来到陈庆松追悼会现场,前来送他最后一程。当天,天空降起毛毛细雨,好似也为陈庆松的离去而悲伤落泪。
陈庆松追悼会现场
时间倒回至1月13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关岭自治县新铺镇新龙村驻村干部陈庆松,在关岭自治县脱贫攻坚迎接胜利曙光时刻,突发急性白血病,在医院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6岁……
陈庆松(左一)正在走访群众
扶贫干部陈庆松用自己的生命,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伟大事业留下了自己厚重的足迹,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站好脱贫攻坚最后一班岗
1月15日,记者来到他所驻的村新铺镇新龙村,推开房门,陪伴陈庆松一起“战斗”过的红色冲锋衣静静的搭在椅子上,他夜晚加班常用的茶杯、吃的消炎药还在桌上摆放着。只是那个经常夜晚加班的熟悉身影已不再回来,整个房间显得格外安静。
“这段时间是县里‘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我不能拖大家后腿”这是陈庆松给我们最后留下的话,新龙村驻村干部马成程回忆道。
陈庆松(左)在走访农户
从1月6日起,同事们就感觉陈庆松有身体不适的症状,面对大家的关心,他只用一句“普通的感冒,吃点药就好了,现在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要站好岗位,不能给大家拖后退”回复完大家后又投入到工作中。
“他一直拖到1月8号,我看他连走路都感到吃力,我医院检查看看。但他说到诊所打一针就好了。最后在他的坚持下我陪着他到村里诊所打完针,他又坚持到易地扶贫安置点安馨社区走访搬迁户”同为县生态移民局下派新龙村驻村干部的马成程,忆起坚持带病上阵的战友陈庆松,既惋惜又敬佩。
1月8日当晚22:49分,陈庆松在新龙村委交流群发了四张入户走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照片,没成想竟成了陈庆松最后的工作照。从照片中依稀可以看出,陈庆松因体力不支,手扶着车强行支撑着。就这样,他一直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工作到周末,医院就诊,当时病情已经恶化,连医院。
(陈庆松生前走访的贫困户)
1月13日晚7时许,这位长期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他工作20多年,多半时间都在基层扶贫一线”据关岭自治县生态移民局原副局长陈永文介绍,从年驻村到年,过去的10年间,他先后在新铺镇大盘江村、普利乡马马崖村、新铺镇新龙村开展过驻村工作。
“在我们县即将迎接脱贫攻坚胜利曙光的时刻,他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陈永文为陈庆松的突然离去感到惋惜。
同事身边的知心人
陈庆松性格开朗、为人和善,是同事们公认的脾气好。一碗素粉,一瓶矿泉水,让与陈庆松共事十四年的陈永文终生难忘。
年7月,陈永文到所负责的杨柳组开展走访工作,早上出门,直到中午还没走访完包保贫困户,想到杨柳组离村委有5公里远,决定一次性走访完,再回到村委吃午饭。
看到时间已经下午2点多还不见陈永文回来,陈庆松带上一碗粉和一瓶水,步行5公里将“午饭”送到陈永文面前。
“他不会开车,是步行5公里给我送来,每每回忆起他笑着将粉和水递给我的画面,我就忍不住的感动”话至此处,陈永文眼里泛起泪花,转头用手轻轻擦掉。
陈庆松(左一)生前手扶车强行支撑
对待同事他细心照顾,对待工作难题,他以钉钉子精神啃“硬骨头”。
新龙村的村主任助理卢朝富,与陈庆松共同负责纳朵田组村民小组,谈起他生前做群众工作时认真负责的态度,竖起了大拇指。“陈庆松来驻村时候,纳朵田组还剩下十余户农户没有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他每天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走访,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打比方、举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成功搬迁。”
“他做事既踏实,敬业,又富有激情。无论安排什么任务,他都尽职尽责,按时保质的完成任务。因为工作扎实,哪门哪户什么情况,他了如指掌。在村委工作会上,他结合工作实际,总能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新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卢凤友回忆道。
群众身边老朋友
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陈庆松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如何做好群众的后续扶持工作。
陈庆松(左三)指导群众修建通村路
由于新铺镇距离关岭县城相对较远,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陈庆松平的工作,只能一半时间吃住在村里,参加村指挥所的工作,整理“一户一档”资料等,一半时间奔波在各个安置点为搬迁户群众服务。但由于陈庆松不会开车,往返村里与安置点,每次都是乘坐城乡班车,安置点到村委两点一线的跑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陈庆松将他包保的搬迁群众每家的号码都存在手机里,每户的家庭住址、人口数、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都清楚的写在笔记本里,凭着无数次登门走访走访一段时间后,谁家是什么情况都能、几单元几楼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他也成了群众们熟悉的老朋友。
追悼会现场
“上个星期还来我家里贴连心卡,怎么说没就没了,那么好的人,太可惜了,我一定要去他的追悼会上跟他好好道个别”知晓陈庆松逝世的噩耗,他所帮扶的搬迁群众冯忠进脸上难掩悲伤,他指了指身下坐着的沙发说道,“家里的沙发、桌子、电饭煲、电磁炉都是他买的,他看到我瘫痪在家生活困难,不仅帮我申请了低保,来走访时,还常常给我带来大米。”
年冯忠进患了中风,手脚肌肉萎缩,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就靠妻子在社区扶贫车间工作,取得微薄的收入,全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陈庆松了解到情况后,自己花钱为冯忠进家里买了基本的家具家电,他每月至少要来冯忠进家中走访两三次,发现生活有困难了,陈庆松总会把粮食、油盐些送上门。
搬迁户朱艳家里的大女儿在县城的思源学校就读,她在幼儿园当保育员,白天工作忙,为了让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到户到人,陈庆松总会不辞辛劳第一时间把信息告知朱艳。
“我平时工作较忙,孩子在学校里有什么补助政策,陈大哥都会及时通知我,他考虑到我没有时间,就会把资料带到我上班的幼儿园给我签字,他就把资料带到幼儿园给我签。他还让我们把他的手机号码存起,有困难就找他,现在再也没有机会给他打电话了”说话间朱艳掉头拭去眼泪。
追悼会现场
苍天落泪不忍泣,大地含悲纳英灵。今年是关岭脱贫摘帽关键之年,陈庆松的精神激励了广大扶贫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艰巨的脱贫攻坚决战中砥砺奋进,为全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凝聚强大正能量!
“有的人走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陈庆松走了,永远的告别了家人、同事、朋友……
他再也不能陪伴家人左右,再也回不去他日夜奋斗的村庄了,脱贫攻坚胜利曙光将现,他却没能亲眼看见。但我们相信,未来,陈庆松将以另一种方式与大家并肩作战。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赛
编辑金秋时
编审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