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感科技倾心打造“护航椅”,创始人陈敏表示只为给神舟十三航天员“回家”提供更好的呵护效果。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后,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出舱后坐得“护航椅”,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全程参与研发的坐感科技公司。那么,“护航椅”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会选择坐感科技参与研发?今天记者采访到坐感科技创始人陈敏,让他给我们讲讲“护航椅”及坐感科技之间的故事。
记者:作为航天员出舱后坐得第一把座椅,“护航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陈敏:由于航天员进行了长时间的失重飞行,导致身体肌肉萎缩、骨骼脆弱,甚至血液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身体会变得脆弱,对身体的每个部位都需要非常细致地进行重点呵护。因此,“护航椅”给予支撑的级数比普通座椅要高很多。此外,航天员要重新适应地球重力,打造“护航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航天员实现全身承托“减重力”效果。而“护航椅”采用的是太空微仰的坐姿,可以在90度至度之间自由切换,这样的姿势对于航天员的脊柱来说,受到的压力较少,使肌肉处于一个低疲劳的状态。
记者:我们知道,坐感科技几年前就研发了一款减重力办公椅,这与“护航椅”中运用的技术一样吗?研发的难点是什么?
陈敏:“护航椅”其实是以“减重力办公椅”产品为蓝本进行研发的,同样运用了护腰底盘倾仰技术,但我们从有效的全身承托、满足多种运输与使用状态、适应极端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改制。
而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抬送过程中安全性及舒适性的平衡是一大难点,特别是在颈部的承托上,长时间失重导致航天员体液在着陆的短时间内不能很好适应,抬送过程中头颈部分需要硬限位限定头颈的左右晃动,但硬限位对舒适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研发团队做出了“支撑件要硬要稳,限位赋形适当软一些”的改进,最终满足了需求方医护团队的要求。
另外,这把“护航椅”的研发还需要充分考虑航天员的细节感受和安全保障,从移动安全保护,到航天员穿着不同航天服时从头到脚的各种有效支撑,都要一一设计验证,尽可能匹配航天员各种状态下的全身承托。
而且,由于航天员着陆环境为荒原或戈壁,气温等自然环境变化极端,因此在椅子材料运用和椅子便携度上都有特殊要求。我们的研发团队对以往只在室内使用的椅子进行极端环境下的改造,使用适应极低温、抗风沙侵袭的材料,保障其在大风沙、沙尘天气状况下的运作顺畅。
考虑到航天员着陆后需在返回基地过程中要辗转多地和应用多种交通情况,座椅既要保障“轻便”可背负,又要方便展开适应航天员休憩、移动、交流的状态改变,同时还需要保证能方便移动。这一方面的改进尤为艰难。我们花了近半年时间,多次通宵赶工才完成。改进后,这把办公椅变成了一把可折叠、可拆卸的便携“护航椅”。
对我们来说,“护航椅”每个细节设计和制造,我们都力求精益求精,就是为了给航天员“回家”后最舒适呵护。
记者:坐感科技作为我国最早走上办公椅原创设计的品牌,您认为坐感科技的优势有哪些?
陈敏:坐感科技(原名ASIS)我们已经深耕办公椅行业20年,而且一直专注原创设计,这一点也反映了我们对创新技术的不断追求。在办公椅行业,我们除了引用航天技术,独创办公椅“减重力”技术、“太空微仰”工作模式和“太空躺”休息模式,还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把独立弹簧技术办公椅,并开创了抗疲劳生物力学办公椅新品类。正是有这些技术的支撑,才能让坐感科技完成一张办公椅到专供航天员的特制座椅的转变。
一把看似普通的“护航椅”,其实凝聚了一个团队半年的心血。记者从与坐感科技创始人陈敏的交流中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品牌对技术打造的匠心精神,诠释了实业报国,彰显民族企业本色的精神。相信坐感科技将继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民族品牌,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