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穴位。
(1)穴位分布。董氏奇穴一共分为十二个部位,传统的以经络来分布。
一一部位:手指部;二二部位:手掌部;三三部位:前臂部;四四部位:上臂部;五五部位:足趾部;六六部位:足背部;七七部位:小腿部;八八部位:大腿部;九九部位:双耳部;十十部位:头面部;十一部位:前胸;十二部位:后背。
(2)取穴方法。董氏奇穴用区间取穴法:一点二分法,二点三分法,三点四分法。传统针灸:一般以标志物来取穴。
(3)穴位个数。董氏奇穴:两点或者多点为一穴,比如:五虎穴、上三黄穴。传统针灸:一个点即一穴。
2.关于进针。传统针灸:注重补泻手法,有句话叫:“补泻不明,针灸不灵”。董氏奇穴:不苛求补泻手法,捻转得气,平补平泻就可以了。
董氏奇穴的“体应针法”:
一是以骨治骨。要贴骨进针或者抵骨进针,首先可以治疗骨头的问题,另外由于肾主骨生髓,所以,可以治疗肾亏引起的疾病。例如:传统中医里的风市穴就是董氏奇穴的中九里,区别在于针刺不一样:中九里必须贴骨或抵骨进针,所以功效比风市穴要强大,可以治疗骨头的问题,是治疗骨刺的特效穴。风市穴针刺要求只有进针1-2寸。木穴也是直刺贴骨进针。
二是以筋治筋。要贴筋进针和刺在筋上,可以治疗筋的问题。由于肝主筋,所以,也可以调理与肝有关的一些脏象病,如贴骨进针。比如传统针灸的尺泽穴就是董氏奇穴的曲陵穴的位置,区别是曲陵穴要握拳屈肘,贴筋进针。贴筋进针可以治疗筋上的问题,第一可以治疗肩周炎,因为肩周炎主要就是筋上的问题。第二,曲陵穴位于肘窝,根据全息理论对应膝盖,可以治疗屈伸不利造成的膝盖痛。刺在筋上:比如落枕,脖子不能转,可以用正筋、正宗倒马针,筋上穿过,针尖抵骨,根据以筋治筋理论可以治疗筋的问题,另外根据全系对应理论和经络循行理论,脖子对应脚脖子。这两针治疗颈项筋痛,扭转不利最特效,针上以后,利用动针疗法脖子很快就会舒服。
三是以脉治脉。首先心主血脉。如脉会太渊,太渊穴下一针,可以治疗心血管病。另外刺络放血。刺络脉和静脉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四是以肉治肉。在肌肉丰厚处下针,可以治疗肌肉相关的疾病。因为脾主肌肉,故可以健脾益气。如肩中穴在上臂肉丰厚的地方,肩缝下2.5寸,根据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上治下,以下治上的理论,肩中穴可以治疗对侧大腿的肌肉酸痛,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的问题。
五是以皮治皮。以皮治皮涉及到穴位的空间性,即指治疗皮肤类或浅表性的疾病,进针务必要浅。无论传统针灸还是董氏奇穴在治疗皮肤类的疾病的时候,一般会配上刺络放血,因为刺络放血刺的都是身体上的小络脉或者静脉,进针特别浅。体应针法是董氏奇穴所独有的理念,也是它的精华部分。
3.关于治疗思路。传统针灸是针、艾灸并用,相对来说选取穴位比较多。董氏奇穴针是艾灸、刺血并用,用穴极其精简,效果往往意想不到。特别是对于妇科及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病。如治疗感冒:传统用穴大椎,风池,风府,曲池,外关等,至少7-8针。董氏奇穴只要木穴配叉三,并且一手木穴,一手叉三即可。
4.关于核心思。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理论。董氏奇穴的效果比传统针灸的临床效果好的原因,主要是使用的理论体系不同。传统针剂的用的是本经、同名经、表里经,而董氏奇穴是将脏腑别通理论第一次用在临床上。脏腑别痛理论比传统的的理念要好一些。别通理论并非董氏奇穴发明,在明朝的《医学入门》中就有记载,叫五脏别通法,只不过董氏奇穴第一次把它用在针灸系统中,经过不断的验证,总结,把胃与心包通也补进来,成了六脏六腑,改名为脏腑别通。脏腑别通的理论就是把三阴经,三阳经按照开阖枢的理念,也就是同气相求的理论把它分为两两一组。如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开是什么?开就是打开受纳之门,先开的是运输转化的地方;阳明为阖,厥阴为阖,阖是什么?阖是关的意思,是各取所需之处。身体是按照流程来的,首先打开受纳之门,把吃的、喝的,五谷杂粮进到身体里,经过脾胃,小肠等器官的运输转化成营养物质,也就是枢,然后是阖,营养物质变成气血了,身体根据活动量,功能的需要合理分配气血,各取所需。这就是开阖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