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亚婷《调查》
全文共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4分钟
记者|关亚婷王思齐宋佳玲
文编|胡尧
下午一点多,外头太阳正大,北京通州北苑地铁站的地下通道里,午间下班的小高峰刚过去,行人稀稀落落。一道低沉的、含混不清、却踩着几分节奏的叫卖声伴着铁轨的震动,穿透了整个地下。
“我——写——的——诗,可——以——读——一——读。”
这是小虎卖诗的第六年。踩着一双不合脚的皮靴,走到哪,他就卖到哪。北京是他卖诗的长期根据地,有时候他也拉着诗集全国各地跑。
“跟自己革命的人,不相信残缺的生命”
在来的路上,小虎不小心磕掉了拉杆箱的一个轮子,他不得不艰难地拖着箱子向前挪动,保持着剩下三个轮子的平衡。
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小虎赶紧归置起自己的装备:一个马扎、三脚架、简介牌和两摞诗集。“这是一个诗意的角落。”为了和诗人的身份相称,他特地搭配了自己的行头,穿上他的红色长衫和黑色靴子,再戴上一顶五星帽。
通州北苑地铁站的地下通道里,七月友小虎正在叫卖。
摄
关亚婷
坐在马扎上,叫卖了好一阵,小虎有些乏了,从口袋里掏出烟盒,点上一支烟,站起来,一摇一晃地走到摊位旁边,默默地抽着。
有人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角落,走到小虎跟前,弯下腰看看牌子上“北漂诗人”的简介,再拿起一本诗集翻几页,抬起头打量着言行惹眼的小虎,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这是你写的诗?”
弹了一下指尖的烟灰,小虎眯起眼睛,憨笑着说“对,是我写的。可以读一读。”每一次他都不忘强调一下,“不买也没有关系。”说话的时候,他面部的肌肉有些不协调,嘴巴张得大大的。
“这是你写的诗?”这是小虎回答过最多的问题。第一次见到小虎的路人,难免觉得他是拿“诗”作噱头,要饭的。
年的夏天,小虎刚刚来到地下通道摆摊。有一天傍晚,小虎叫卖得正起劲时,一群刚干完活儿的农民工路过,其中一位稍微年长的农民工,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张皱巴巴的一元钱,往小虎身上扔了过去。小虎愣了几秒,立马把钱拾起来想还回去,可那个农民工不收。小虎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一气之下,当着他的面把那张钱撕了,朝他喊道,“我是一位诗人,不是乞丐。”
他在诗里写道“跟自己革命的人,不相信残缺的生命”。
小虎的简介牌
摄
关亚婷
小虎本名叫李源,年虎年生人,家里人都唤他“小虎”。在最初接触文学的时候,小虎结识了一位关系要好的笔友——七月,他便以“七月友小虎”作为自己的笔名。诗写了19年,这个名字小虎用了17年,“很少有人知道我的本名,大家都叫我‘小虎’。”他将诗人身份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属。
小虎半岁大的时候,父母发觉到一些不对劲——他吐字不清,口舌比同龄的孩子大一点圆一点。两只小手总是握成拳头,怎么也不放松。
医生告诉小虎的父母,小虎在出生时被压迫到了神经,导致大脑发育不全。“这个孩子可能长不大,会夭折。”医生说。
从老家广西贺州到桂林、北京,小虎一家辗转多地求医。“当时可以手术,但风险太大,成功率只有50%。没有把握我不敢让我儿子做。”小虎的父亲李红旗不敢冒险,他们采取保守治疗,“除了吃药,每天都得按摩手脚,防止肌肉萎缩。”
调理了几年,小虎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讲话依然口齿不清,右手右脚不太灵活,走起路来不平稳。这样的他在小学总被孤立,老师也不喜欢他。“我那时候学习很差,上课都坐在后面,老师也基本不待见我。”
放学回到家后,小虎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生闷气。有时候也发脾气,故意跟父母作对,让他往左他偏往右。“我们不能照顾他一辈子,他总得有个生活的本领。”李红旗早早地就在为小虎谋划将来的出路。
六年级的时候,小虎在学校的号召下看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保尔柯察金着了迷,向李红旗吵着要原著看。考虑到小虎手脚不麻利,不方便去“前线”,李红旗觉得作家、档案管理员这样的工作也许会适合小虎。他对小虎说“写作是条不错的出路,保尔这么困难都能写作,你也可以。”
那会儿的小虎对“作家”还没什么概念,但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写起日记和简单的作文。到了初二,课本上的一篇《纸船——寄母亲》让他对现代诗痴迷了起来,捏着笔没有章法地模仿着。
《春》
春雨
伴随着一股股柔和的春风
降在这渴望温情的土地上
春风
它唤醒沉睡的大地
新的一切来临了
大自然开始了新的生命
我们则开始了新的奋斗
春
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
勇敢吧!
把忧伤、愁苦一一放下
在这新的时刻
去创造绚丽的未来
诗歌让小虎找到了宣泄情绪的出口,每写完一首诗,他都会兴奋很久。渐渐地,他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用的,不再像以前那么自卑。
小虎想证明自己,他开始给当地的报纸投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