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追溯自己的018岁,完成人格的二次重塑
TUhjnbcbe - 2024/10/19 17:27:00

我不会认时钟。

说出去有点丢人,三十来岁了,还不会认时钟。

从小到大,我一直隐藏得很好,尽量避免别人问我时间的问题,也一直喜欢戴电子手表,因为可以直接看到数字显示。

上次参加考试,由于我戴的华为手环有接收信息的功能,监考老师让我摘下来放在包里,考试中途我想知道还有多少时间,监考老师说你看墙上面的时钟就好了。

顿时觉得尴尬无比,并暗暗想着下次买一个小孩戴的电子手表。

这个毛病我父母都不知道,伴侣还是之前想送我手表才知道的。

为什么我不会认时钟呢,其实这个“不会”要打引号,不是不会,而是从心理抗拒,在我记忆深处,总有一个画面,就是我拿着小闹钟坐在小凳子上,然后就听到一些谩骂声,接下里的画面就转向空白了。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知道肯定发生了一些让我难过的事情,否则不会每次一看到时钟就会想到这个画面,心中涌现一种无力感。

那有没有机会消除这种感受呢?

当然有!心理学家王瑞说,我们可以“二次成长”。

很多人都有成人的身体,却没有成人的人格。遇到困境,我们心里会涌现一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而这些无力感大多数是从童年就埋下了种子:

我们无法信任他人,包括自己,可能是在1岁之前没有得到无条件的“信任感”。

我们没有办法和爱人亲密相处,可能是在1-3岁之间没有懂得“羞耻感”。

我们总是感觉到无助,可能是4—5岁之间没有真正得被尊重

我们总是喜欢拖延,可能与6-11岁之间父母的不健康教养方式有关

那童年缺失的这些部分,我们该去哪寻找呢,很多人本能地想从父母身上寻找,因为在第一次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可是我们缺失是并不是现实中的父母。

心理学家王瑞在《二次成长》一书里说:

我们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经历了从出生到18岁的这个自然阶段,这个成长过程可能充满坎坷,成长的结果无法令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意,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次二次成长的机会,这得益于我们心理和精神世界极强的可塑性,二次成长其实就是对已经定型的人格重塑的过程。

自我人格重塑的过程,就像自己做一次自己的父母,用理想中的父母的样子对待自己、呵护自己、支持包容自己的每一步试错,让自己千疮百孔的心得到治愈,让我们信任自己,有勇气面对未知和挑战,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寻找的。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不幸,不是我们的错,责怪父母也只是“伤敌八百,自损不止三千”的处理方式。

我们不妨追溯过去,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拥抱童年的自己。

资深心理科普up主王瑞在《二次成长》中,梳理我们成长过程中0-18岁的5大阶段,并指出这些阶段会产生的17种内心缺失,最后提供了19个方法工具箱帮助我们优化心智模式,开启自我二次成长之旅。

这本人格修补手册与其他心理书籍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大段大段的科普,然后一针见血地告诉你“你有病得立马治疗,否则就很危险”,而是用温和的语言告诉你“如果你认为困扰了你的生活,严重影响到你对自己人生期待,那么你自己可以决定时候改变,就算现在还做不到,没关系的,我们可以慢慢地等待他的带来”,这些话语如同一个知心姐姐在那慢慢的抚慰你受伤的内心,让你感受到一种治愈力量。

另外这本书的19个方法工具箱,也非常实用,你需要自己动手写写画画,在这样的互动中,你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说的心理学知识。

作为父母,我很庆幸自己看了《二次成长》,他让我对情绪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进而让我摆脱了育儿过程中的困惑。

当思维有所改变,方法也只是辅助,我分享下书中三个在认知上面的新见解:

1、完美的家庭,也有创伤

创伤体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的必然体验。

近些年,原生家庭貌似成了社会犯罪的主流,当一个人出现问题时,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去找这个家庭到底出现什么问题。连心理学家费洛伊德都说:人现在的不幸,都说过去发生的事情造成的,都源于小时候受到的精神创伤。

于是没有孩子的夫妻想着不要孩子,担心教育不好,而有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块也变得小心翼翼,害怕孩子落下人格创伤。

可是我们的成长过程是复杂的,也没有一本书去教导父母该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因为这些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比如你看到孩子摔倒,你去扶,有人说你太溺爱孩子了,你不扶,有人说你不心疼孩子,太狠心了。你该怎么办?

那难道是因为这不完美的家庭,孩子才会有创伤的吗?

当然不是,精神分析的鼻祖西格蒙德·费洛伊德曾说:即使成长在完美的家庭,也难免会经历创伤。

人的成长经历过于复杂,所有问题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有相应的源头,一个不够完善的人格并不一定对应某一个创伤。

而且创伤是我们必将经历的,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不停地探索世界,这就意味着很多事情都有第一次的尝试,而这个第一次就必然会有挫折和失败,创伤就产生了。

所以有创伤的人生,并不是例外的不幸的人生,而是我们都在经历的人生,即使是完美家庭,也会有创伤,创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找到理解和消解的方式。

作为父母,不要总是抱着要给孩子完美家庭的设想,这样只会让自己和家人有心理负担,完美,从来都是理想,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学习,一点一点靠近,而不是仅靠幻想来支撑。

2、自尊心的引导不依附于成功

对于孩子而言,自尊是自我评价,是儿童对自己整体的价值判断。

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这个画面,孩子考试成绩好,父母就一顿猛夸“你真聪明”,一旦没有考好,就开始咒骂“你真的太笨了,这么简单都错”,貌似孩子的价值感取决于成绩好坏,自尊心也依附于成功,成绩好,你就最棒的,成绩不好,你就一无是处。

可是这些评价,并没有给孩子带来什么帮助,因为“笨”和“聪明”似乎都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这一次考得好,并不意味着下一次考的好,所以孩子更多的是感受到无助,他不知道如何理解这次成功,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更不知道下一次该怎么做才能做的更好。

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评判自己,只能在他人的嘴里感受到自己忽高忽低的自尊。可是真正的自尊,是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都能看到真正的自我的,并且认可别人的存在。

当你看到一位学界的大神,你会敬佩他,但你也不会觉得自己完全没用,不管在多耀眼的人面前,他们的光芒都不会抹杀你的存在,你仍能分清他人和你的界限。

想要孩子建立真正的自尊,就不要一味地用好坏来评判他,更应该教会孩子在无助的时候该怎么做,让其不再全盘否定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比如孩子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刚才我说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可以提问题”。这样孩子会逐渐明白,对于一件事,一开始不明白也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和探索。同样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也会懂得,一件事不是只有成功和失败,我们还可以讨论分析,从中总结经验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自卑只是一种基本情绪,并不可耻

自卑也能成为追求卓越的动力

随着人类的进步,貌似我们这个社会都有固定的一套评判标准,开朗的性格好,内向的性格不好,自信的人往往会成功,自卑的人则只能失败,可事实上,它们根本没有好坏之分。

我们从小到大,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自卑感:

你爸爸怎么骑车来接你啊,你家没买车吗?

你穿的衣服怎么这么旧啊

你家怎么不是楼房啊。

在人际关系的比较中,自卑就开始产生了,但自卑并不可耻,它只不过是一种基本情绪。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一个自卑情结,他的定义是:当某一个问题超出个体的适应度或能力范围,并且承认绝对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卑情结。

所以自卑只不过是人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基本情绪之一,它并不是一种负面的存在,它其实就如同我们受到伤害会难过一样,并不是缺陷所致,它就是一种合理的、正常不过的情绪。

当下一次有这种情绪的时候,不要发誓消灭它,而是要像伤心难过一样,寻求支持和帮助,学会安慰自己,追溯自卑的来源。

同样,自卑并不意味着失败,它也能是追求卓越的动力,当自卑感产生时,心理韧性在与其不断较量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它让我们在面对严重困境时,可以迅速恢复,并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继续好好生活和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牛人在低谷时期却能创造出经典著作,司马迁在遭遇宫刑后写出了史记21岁的科学家霍金不幸患上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却在轮椅上写出了《时间简史》,他们在逆境中越挫越勇。

现在仔细看看自己身上的自卑,和其进行一次沟通和对话,真正的面对面接纳它,你会发现,它只不过是给你传递个“你是谁和你想要什么”的信号,根本没有必要惧怕它。

有人说道:思维的格局决定人生的高度,以上是我在《二次成长》中学到的新见解,作者在书中也分享了5大成长阶段的17种情绪缺失,对于这些缺失,我们不要试图去掩盖或毁灭它,因为这样只为让我们看不到问题所在,陷入更痛苦的深渊,而是要把它变成最信任的伙伴,收为己用。那该如何和它们融洽相处呢,不妨看看这本具有互动性的成人人格修补手册,打开19种方法工具箱,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心灵的“重生”。

文通《二次成长》给的人格修补手册优化心智模式,开启自我诞生的旅程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37购买已下架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溯自己的018岁,完成人格的二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