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做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的逆行者
TUhjnbcbe - 2023/5/31 21:36:00
白癜风如何用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3/5927646.html

“不畏艰险、深入一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我们这支“媒体逆行队伍”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踏实去做的。今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我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报道团队进入武汉,4月25日返京,在前线报道90多天,完整经历了武汉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初始期、发展期、高峰期、回落期及扫尾期等各阶段,记录了我国抗击疫情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全过程,经受了严峻考验,交出了合格答卷。

作者(中)采访江苏援鄂医疗队。

在大考中扛起重担

在武汉,“红区”这个词是沉甸甸的字眼—它是医护人员与病*较量的主战场。抗击疫情报道期间,我们团队深入“红区”约次,大家每天就像医生去上班一样,到病*高污染区采访报道。

我们距离病*最近。记得自己在武汉进行的第一场直播连线,就选择了距离疫情发生医院,介绍病人收治情况。直播中,我现场采访了一位病房主任,她的声音很沙哑。我追问了一个问题:“可能作为一名女性,您的声音或许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因为没有休息好才变得如此?”这位病房主任回答:“是的,我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现在各方救援力量来了,我们还要继续坚持。”这个片段,被上传至央视抖音官方账号,获得近万点赞。很多网友留言:“心疼抢救生命的白衣天使。”第二天,医院电话通知我,接受采访的病房主任刚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当时我也吓了一跳,因为在采访的早期阶段,我们只戴了口罩而没穿防护服,近距离接触的风险非常大,所幸团队成员都没有被感染。

这样的风险只是冰山一角,报道团队几乎全员在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现场等距离病*最近的地方坚守。在疫情面前,大家心里都知道,“百炼成钢”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到“百炼成金”才能记录好这场“生命争夺战”。即便多名医护人员倒下,我们还是要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仔细做好医疗防护,用自己的镜头和笔触跟踪报道一个个抗疫故事。

像战士般无畏冲锋

随着报道的深入,报道团队扎进“红区”挖掘一线医务人员抢救生命的感人事迹。在第一批收治新冠医院,我们记录下院长张定宇的典型事迹,成为第一家播发此视频内容的电视媒体。医院*委书记和张院长的家人,没有其他人知道他是一名渐冻症患者。张院长的腿部肌肉萎缩,走路一瘸一拐,但为了救治新冠肺炎病人,他带领全院职工坚守一线,昼夜奋战,即便妻子染病住院也没及时看望。采访期间,我基本上没机会跟张定宇说话—他太忙了,即便我想在路上问几个问题,还没说几句话就被电话打断。我索性收起了话筒,静静地在张定宇身边观察他忙碌的状态。突然,一个问题在我心头闪现:“如果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我会用剩下的生命做点什么?”那一刻,我无法回答。但我眼前的这位老*员,却用他的行动无声地告诉我,他选择用自己剩下的生命救治别人的生命。我立刻就想好了节目标题—《当生命进入倒计时》。采访结束后,我们熬了两天一夜,制作出11分钟的“蹲点日记”,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后被广泛转载,引发各界共鸣,并受到前方新闻指导组的肯定。

我还拍过“方舱日记”系列报道,其中有一集叫《病房里的老张》,故事和采访过程都令我难忘。老张是武汉一位普通信访民警,医院后主动寻找*员,组成临时*支部,为大家打扫卫生、鼓舞信心。进方舱采访他那天,我们穿了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但在采访时,我突然感觉内侧口罩的挂绳断了,我马上用手按住脸,防止自己暴露在病*中。此刻,是走是留?如果马上离开现场更换口罩,脱、穿防护设备极其烦琐,能否再次进入方舱也很难说。所以,我按着半边脸,坚持把剩下的内容采访完毕。现在回想起这一幕,我还心有余悸,但所有的前方报道人员就是这样不惧风险,冲锋在前。

作者(左)在病区采访。

保持定力援救生命

面对疫情中错综复杂的信息,必须保持主流媒体的定力和判断力,引导舆论正确发声。针对当时物资紧缺、道路不畅的社会关切,我们第一时间联合地方记者站,跨省追踪物资运输的完整环节,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一批医疗防护物资的星夜驰援》,记录下17个小时物流医院的全过程。针对网络上散播的负面情绪,我们密切跟踪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的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