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四季轮回
过去一年
又有许多的生命
落幕在了时光的长河里
我们因他们的离去悲怆不止
也为他们的事迹而感动落泪
今天
我们要和大家
回顾这些人的故事
愿时光记住他们来去的模样
记住他们曾为实现梦想
努力奋斗的芳华
1
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那位老人
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职常任委员程开甲,是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青年时代
抱着“科学救国”的目标
程开甲远赴英国留学
学成后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
毅然回国奉献自己的青春
上世纪40年代末程开甲(后左1)与波恩(前右一)、杨立铭(后中)在一起。来源:中国科学报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年第一次踏入
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到最后回到北京定居
茫茫戈壁
留下了他最宝贵的20多年青春
那些年
他参与主持决策了
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等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
和三十多次核试验任务
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
立下了卓越功勋
20世纪70年代,程开甲在做任务前动员(资料照片)。
他的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
但他却说
“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程开甲在打字机上撰写论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年11月17日
程开甲永远离开了我们
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是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在台上领奖。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他曾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国有重器,以命铸之
浩浩*沙和浩瀚星空
陪伴了他的青春
也塑造了他的传奇
2
守岛,就是守国
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的最东边举行向国旗敬礼仪式(年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
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
年7月14日
王继才受命登上开山岛
从那时候起
一面国旗冉冉升起
在凛冽锋利的海风中矗立飘扬
年2月21日,王继才在江苏开山岛上眺望远方。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他守着岛,我守着他”
他的夫人随后来到岛上陪伴他
结婚35年
一起守岛32年
岁月和一口水窖、三只小狗
四座航标灯、数十棵被吹歪的苦楝树
多面升过的旧国旗
勾勒出王继才夫妇大半人生的模样
年2月21日,江苏开山岛,王继才夫妇在例行巡岛。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年7月27日
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
经抢救无效去世
年仅58岁
王继才夫妇在烛光下写每天都要记录的巡岛日志(年11月1日摄)。新华社发(沈鹏摄)
去世后的第十天
他的妻子递交了守岛申请:
“他没有走完的路
我继续为他走下去”
参加完丈夫王继才追悼会的王仕花乘船回到开山岛,照顾和她一起生活的小狗(8月8日摄)。王仕花将继续守岛。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五星红旗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3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在杭州侃侃而谈“江湖中事”。(3年7月25日摄)
年10月30日
这一晚的所有叹息
都是江湖梦碎的声音
送别金庸
便意味着送别了一个时代
年11月12日,金庸丧礼在港举行,众多读者吊唁致敬。新华社记者吴晓初摄
点一盏痴狂醉意的岁月明灯
品一道快意恩仇的江湖滋味
10月31日,在香港的一家书店,一名读者从书架上取出金庸作品。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
飞雪连天射*
笑书神侠倚碧鸳
”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
都知道金庸这两个字
无论侠肝义胆或是儿女情长
无论血雨腥风还是缱绻缠绵
他笔下的风云荡起又落下
盛满了数不尽的
爱、恨、情、仇
10月31日,书迷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金庸馆参观。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既是我们心中的信念
也是先生的真实写照
4
“破冰架桥”的睿智老者
年11月7日,两岸企业家峰会副理事长江丙坤在闭幕大会上致辞。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今年是两岸全面三通开启十周年
而这一时刻最重要的见证人之一
江丙坤先生
却在12月10日晚病逝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为两岸和平奔走一生的“拼命三郎”
终究还是停下了他的脚步
两岸各界,扼腕叹息
5年3月29日,在广州*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国国民*副主席江丙坤(前)率领中国国民*大陆参访团致祭,缅怀先烈。这是56年来中国国民*首次派代表团前来致祭。当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起义95周年纪念日,也是*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纪念日。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
滚滚春潮勃发之时
他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为两岸“全面三通”的促成
为两岸的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
作出卓越贡献
“海峡潮涌,卷起千堆雪
丹心飞虹,情怀尽家国”
只想道一句
江先生,一路走好!
5
书缘未尽,醒木犹在
年1月9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在贺岁舞台剧《乌盆记》中表演评书《七侠五义》选段。新华社发(赵惠祥摄)
一人、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
一开口
便是千*万马
便是春夏秋冬
收音机里有他
出租车上有他
未见其人,但谁未闻其声?
最好的艺术
是百姓喜闻乐见
单田芳做到了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9月15日,人们为单田芳先生送行。当日,评书大师单田芳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自发来到八宝山为单田芳先生送行。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年9月11日
单老爷子放下了手中的醒木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绿林好汉的故事
依然在世人耳边回荡
这声极具辨识度的沧桑嗓音
将在天堂继续
“书接上回……”
6
世界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
年3月14日
一位仰望星空的老人走了
因为疾病
他的身躯大半生都在轮椅上
他甚至
连抬头看看星空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他的思维
却一刻不停穿梭在宇宙间
寻找着人类的未来
年
21岁的霍金患上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全身瘫痪不能言语
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当时,医生曾诊断
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
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
年4月16日,霍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参加活动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年
《时间简史》首次出版
在这本科学巨著里
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论中
存在的未解决的冲突
并指出了把量子力学、热动力学
和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存在的问题
如今
这本书已经成为
史上最畅销的科学著作之一
花尽毕生心思研究星空的人
最终融入了我们的星空
属于浩瀚星辰的他
终于回家了
香港科技园一展厅利用增强现实全息人像技术将身处英国的霍金“投影”到香港。新华社发(王申摄)
7
舍生忘死、感天动地
年12月20日
“沂蒙红嫂”张淑贞病逝
享年岁
她的故事
传遍了十里八乡
给予人无限的力量
沂南马牧池乡
是当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
在此工作的
中共抗日将士的子女无人照看
张淑贞在婆婆王换于的带领下
创办了战时托儿所
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
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烈士遗孤
张淑贞家先后有4个孩子夭折
而她们所哺育的革命后代
却一个也没有少
她用大爱一生
诠释了爱*拥*的红嫂情怀
这种精神宛如清清沂河水
永不止息
8
“起灵,送烈士!”
12月5日,王*烈士葬礼在他的家乡——临沂市莒南县鲁东南烈士陵园举行,武警山东总队济南支队护送王*骨灰。郭尧摄
年9月12日凌晨4时许
武警济南支队机动大队特战中队
排长王*第一次参加
“魔*周”极限训练
却没想到这是一次永不返回的出征
一辆超载的重型自卸货车冲向行*队
王*发现后大喊“散开”
他推开了战友
自己却被卷到车轮下
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英勇牺牲
年出生的王*
在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学习时
是以学员旅综合评定第1名
全校第6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
他毅然申请了训练艰苦的特战中队
因为,那里离战场更近一些
与友人的对话中,王*说明了想去特战的原因。
年8月17日
王*如愿以偿
被任命为武警济南支队机动大队
特战中队第一小队小队长
朋友圈状态发出后仅26天
他就壮烈牺牲了
“忠诚卫士铁心向*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舍己救人浩气长存”
悬挂在王*遗像两侧的挽联
概括了他短暂却光荣的一生
......
他们,出身平凡
却备受瞩目、万人敬仰
他们,奉献毕生
却从未停止奔波的脚步
他们,默默无闻
却铸就了光辉的人生
他们
精神常留人间
激励你我前行
来源: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作者:李永锡、*琳婧、蹇佳李、王阳、叶婧、陈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