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巾帼榜样不离不弃见真情患难与共传家风 [复制链接]

1#

在河曲县沙泉乡朱家川村有一位普通妇女,与丈夫苗清世常年以种地谋生。虽然生活艰苦,但她却有一颗健康乐观的心,教育子女,孝顺老人,家庭幸福,邻里和睦,日子过的艰辛而又温暖。她的名字叫朱玉英。

已经走过了人生五十载的她,却一直未走出过农村,她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家庭。未出嫁之前,她作为家里的老大,从小就懂的为父母分担,干家务、做农活,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出嫁后,与丈夫一起分担家里的重任,孝顺父母,照顾公婆,养育子女。虽然出身于农村,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始终坚守中国的传统美德,与家人、与邻居相处和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磨难与挑战,年2月7日晚上十点左右,丈夫苗清世因为高血压导致颅内出血,紧急送往山大一院急症监护室。因为出血较多,情况严重,主治医师提出做开颅手术,在签手术同意书的时候,她的手是颤抖的,没人能体会她当时的心情,面对那么多的手术风险,她没得选择,就这样,丈夫被推进了手术室。在历经五个小时漫长而又焦急的等待后,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了,当医生告诉她,手术很成功,病人的状态有所好转后,她大大的松了口气。可是,生活的磨难又岂会止步于此,在术后的第三天,她接到了医生下的病危通知书,说是丈夫昏迷时间较长,导致肺部感染严重,一直高烧不退,严重的话需要上呼吸机。听到这一噩耗,她浑身发抖,她无法想象万一丈夫有什么不测,她该怎么做,她又该如何跟家里年迈的婆婆交待。可是,在医院除了相信医生她又能怎么做呢。从未出过远门不会说普通话的她,只能守在监护室门口,等待医生每日例行查房时询问关于丈夫的病情。受急诊监护室条件的限制,她每次累到坚持不住的时候只能在楼道里躺一会,累的不止是身体,心更累、更苦。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当听到医生说丈夫已无生命危险可以转入急诊病房的时候,她哭了,压抑了一个月,忍了一个月,此刻的她再也控制不住了,那无法制止的眼泪表明了她到底有多无助、多害怕。她以为,她终于可以将丈夫安全的带回家了。可是,当看到被从急诊监护室推出来浑身插满管子瘦到脱相且仍处于昏睡状态的丈夫时,她才意识到,转入急诊病房仅仅代表了丈夫没有了生命危险,此刻的丈夫仍处于浅昏迷状态,只是在受到一定程度的疼痛刺激时才会睁开眼睛,但也仅能维持2分钟左右。

转入急诊病房,她更忙更累了。丈夫一天液体不断,手还会不自主的去拔胃管、输液管,她便只能寸步不离的守在身边。由于丈夫体质瘦弱,昏迷时间较长,身体多处出现压疮,且肺部仍存在感染,需要人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拍背,一日三餐也需做成流食通过胃管导入体内,大小便更是无法控制,随时需要人进行清理。这大大小小的事,她都亲力亲为,晚上困得坚持不住的时候,她便在丈夫病床边小眯一会,设定闹钟每隔一小时提醒一次,以免自己睡熟不能及时给丈夫翻身拍背,到凌晨五点左右,便又开始新一轮的忙碌:胃管打饭,喂药,给丈夫擦洗身体、清理床上脏物、翻身、拍背。除此之外,她坚持手动辅助丈夫活动双腿,给丈夫四肢做简单的挤压按摩,以此来缓解丈夫四肢僵硬、肌肉萎缩这一症状。每天还抽时间扶丈夫到病床边小坐一会,每次大约15-20分钟,一天至少两次。有时在丈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扶丈夫到地上站2-5分钟,通过这些来逐步改善丈夫腰部和腿部肌肉无力、僵硬等现象。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主治医师告诉她,目前丈夫的情况已趋于稳定,需尽快转院接收高压氧治疗来促进脑细胞的恢复,否则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若丈夫在三个月内仍处于昏迷状态,极有可能成为植物人。在一切都未知的情况下,她顶着巨大的压力为丈夫办理转院手续。

转医院,面对新的医生,她强迫自己尽快进入状态。因为不会说普通话,担心因自己表述不清导致医生不能全面的了解到丈夫的身体情况,她一遍又一遍的去描述,并详细的记录好医生交代的注意事项。医院,除了继续之前的日常照料,丈夫每天还多了针灸与吸高压氧两项治疗内容。因为丈夫处于昏迷状态,每次吸高压氧时进仓、出仓对她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考虑到丈夫插尿管时间太长会引起尿路感染,她主动跟医生提出拔掉丈夫的尿管。每天休息时间不足五小时的她,还抽时间跟同病房的护工学习如何有效、科学的照顾病人,学习一些按摩手法以及丈夫每个阶段的康复手段。每天坚持给丈夫做脑部按摩、关节、四肢活动以及每隔一小时的翻身拍背。照顾病人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她,每天扶丈夫坐、站的时间更长,次数更多。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丈夫每天睁开眼睛的时间越来越长,虽然还不能开口说话,不认识人,但对她来说,已经慢慢的看到了希望。她开始试着扶丈夫下地走路,丈夫近两个月未走路且神经受损,仅仅是提脚的一个动作都很难完成,她几乎承担了丈夫所有的重量,扶着丈夫从一步到五部再到十步。

日复一日,季节交替,一晃就已经到了夏天。这个阶段输液对丈夫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高压氧治疗疗程也达到了上线。此刻的丈夫拔掉了胃管,不再嗜睡,但是还不能开口说话,不认识人,不能自己吃饭,身体也不能保持平衡,大小便更是无法自理。在药物治疗作用不大的情况下,医生建议回家疗养,也许回到熟悉的环境,对病人大脑的恢复有所帮助。综合考虑丈夫身体状况、治疗效果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她在年6月20日为丈夫办理了出院手续,带着生病的丈夫怀着迷茫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家后她才知道,年迈的婆婆因为记挂丈夫,天天以泪洗面,也病倒了,婆婆怕她担心,一直让亲戚邻居瞒着她。她觉得很自责,婆婆那么大的年纪,生病了自己都未能在身边照顾,却从未想过,她自己也已经很累很累了,已经连着五个月每天睡眠不足五小时。回了家,对丈夫的日常照料一点不落,还花时间照顾婆婆,更要抽时间下地干活,打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以前还有丈夫帮她分担,现在整个家的重任都在她一个人身上。在她身上似乎只能看到一个字:“忙”——忙着带丈夫晒太阳,忙着给丈夫活动四肢,忙着扶丈夫走路,忙着为丈夫洗漱擦身、清理大小便、清洗床单尿布,忙着照顾婆婆,忙着下地干活。有时候人们在想,这么多的事,她一个人该怎么熬过来。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别人,她可以,而且一做就是一年半之久。现在,婆婆在她的照料下身体日渐恢复,已经不需要人时时刻刻陪伴;丈夫也能自己吃饭、简单的说几句话、走几步路,虽然到现在丈夫大小便仍无法自理,也不认识人,没有任何劳动能力,恢复时间更是遥遥无期,但她仍无任何怨言,始终如一的照顾丈夫,照顾家人。

朱玉英她一直在默默地付出。为人女,孝顺父母;为人妻,患难与共;为人媳,待公婆如亲生父母;作为母,更是倾尽所有。她真心待人,挚情爱人,让孝和爱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这个和睦的家庭!她用一种中国传统妇女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健康乐观、善良孝顺、坚强不屈、贤良淑德!

原标题:《不离不弃见真情患难与共传家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