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在上海当护工,机器人护工离我们还有多远 [复制链接]

1#

因亲人生病需要照顾,我前往上海帮忙。

外滩、阁楼、奶牛棒冰,是小时候我对上海的全部印象。那年,我五岁!

繁华的浦东新区、重叠的立交桥、错综耸立的高楼、加速行驶的高铁、如白昼般的夜景、千万元才能拿下的居所、外表光鲜内心疲惫不堪的新上海人,这是三十年后我来上海的所见所感。

几十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上海,一切都是陌生的,也是全新的!

在上海的那些时日,我真真医院护工的生活。

护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群体,医院没有护工,现在护工的工作都是由护士或者家属、保姆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护工这个工作一步步走向了前台。护工比起一般的保姆和病陪来,具有更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术后病人、植物人、瘫痪卧床的病人等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

从早上6点到傍晚6点,护工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三天还要值一个夜班,除去中午休息,算下来,四天工作近60个小时。一年天,他医院度过。有时,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樊阿姨五十岁出头,今年是她来上海做护工的第六个年头。“这么多年没回过老家,也不知道家里变成什么样了。”当被问及:“觉得辛苦吗?”樊阿姨轻描淡写地说:“习惯了。”

什么人是构成护工的主要人群呢?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可以说,护工就是农民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远离故土,漂在城市,以医院为家,以病人为服务对象,过着一种不同于农民工其他工种的特殊生活。

老李也是来沪的一名外来护工,一家三口,暂分三地,天各一方。

妻医院做护工,夫妻俩没有租房住,分别住在不同病区的不同病房,一来是工作的需要,二来可以省下一大笔租房费用。两人吃饭的时候能凑到一起。

儿子今年20多岁了,在浙江的一家工厂打工。为了儿子将来成家买房,老李两口子省吃俭用。

在上海做护工收入尚可,但也确实辛苦。护工的工作,有时并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当然,也有不少病人和家属,会把他们当亲人一样,感恩他们的辛苦付出。

在中国,北、上、广、深,依旧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城市。而这群外来上海的年老护工们,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他们对生活境遇的妥协与忍耐、乐观和坚持,让我心生感慨,让我更加懂得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

早在年,医院名护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1、护工市场已渐成规模。从事护工之前职业分布,务农最高(48.5%),企业职工占10.5%,个体经商占6.1,其他职业占34.9%,居住地以农村最多,占一半以上(53.7%);小城镇其次(28.8%);城市、市郊相近,均不到10%。

2、护工生存处境艰难。护工中自有住房占18.3%,租房占55.5%,借住亲戚家占17.0%,其他占9.2%。

3、从事护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50%以上的达人(50.7%)。进入护工岗位主要途径是亲戚、熟人介绍,有人(66.8%);自己找的有76人(33.2%)。

调查结论,应将临床护理中医疗护理和医院管理中,设置护士助理一类岗位替代护工,选拔正规中专卫校毕业生作为护士助理,负责病人生活护理及协助护士开展医疗护理。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减少医疗风险发生率。

想起一部电影《护工故事》,讲述了一位退休作家(保罗·路德饰演)在经历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后成为了一名护工,经过六周的培训后他见到了他的第一位客户——一个满嘴脏话的18岁肌肉萎缩症青年(克雷格·罗伯茨饰演)。

“瘫痪”的情感和瘫痪的身体不期而遇,二人开始了一段说走就走的公路旅行。一路上他们遇到了能说会道的失足少女、帮助他们测试个人生存技能的孕妇等等,一系列故事之后他们明白了在人生失意时保持希望的重要性,同时也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下,护理人员缺口正在不断扩大,相当一部分科技创业公司将目光瞄准了机器人护工市场。尽管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产品也不能满足多方需求,同时还存在人类护理和机器人护理究竟孰优孰劣的争议,但这一行业仍旧方兴未艾,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和护理人员缺口的不断扩大,采用机器人可能是最好也最可行的办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